会员列表 元知网
主题 : 韩少功:《黑狼笔记》序
级别: 论坛版主
0楼  发表于: 2013-08-06  

韩少功:《黑狼笔记》序



    文学是纸上的梦。这些梦可以表现得条理清晰,如托尔斯泰的作品;也可以表现得驳杂无序,如尤奈斯库的作品;可以是对美好愿望的沉醉,如沈从文的《边城》;也可以是对严酷现实的呕吐,如卡夫卡的《城堡》。
    梦当然有高下之分。比如说吧,同是人生的美梦,沈从文梦得凝重而清雅一些,而琼瑶的俊男美女花前月下,便梦得轻浮而俗艳一些---对后一类作品,人们称期为‘中学生的白日梦’,视作梦的次品而已。
    在另一方面,既然文学是纸上的梦,那么梦当然也就是无墨的文学,至少也是文学的重要基因。也就是说,无论年龄或老或幼,无论知识 孰多孰寡,每一个人其实都从来不会缺少文学创作活动,作家和非作家之间其实并没有万里之遥。夜深人静之时,一个呵欠之后,人人都可能有些昏昏然的文学勾当,都可能进入半个沈从文或者半个琼瑶的身份。
    这种枕上的全民文学活动,在很久以前只是被文士们作技术性的局部利用,比如成为贾宝玉对太虚幻境的一段魂游,成为蒲松龄笔下诸多妖形少女。直到奥地利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被广泛接受,梦与文学的关系才更加密切,梦的资源在文学家们那里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开发。首先,较之显意识的浅梦,潜意识的深梦成为了人们的主要破译对象。其次,作为对现实理性世界的对抗和超越,梦的非现实和非理性奇境终于登堂入室,喧宾夺主,逐渐成为很多作家的必智主体,成为他们构建世界的框架、动力、底色、兴奋点以及语法总则。一部所谓现代主义的文学史,看来不过是把梦越做越奇了,也越做越深了。
级别: 论坛版主
5楼  发表于: 2013-08-09  
回 4楼(陈赋) 的帖子
《山南水北》这本书没读过,以后再上网订书时一定要记住。牛耕兄眼力好,推荐的东西肯定不会错。
级别: 总版主
4楼  发表于: 2013-08-08  
回 3楼(青锋) 的帖子
今年得北网牛耕兄推荐,看了韩少功先生的《山南水北》,无论思想、情怀、实践,都是当代文学集大成者。是先天天赋极高,后天又保持着后天不断自我砥砺的谦虚品格的人。
这篇序文明显是用过功夫的,可见韩先生对《黑狼笔记》一书显然十分重视。
级别: 论坛版主
3楼  发表于: 2013-08-07  
少功先生的这篇序言我一直视为珍宝。想当年他慨然为一个素昧平生的无名小卒作序,其襟怀亦可谓景行行止。
从这篇序言中看得出,他对梦有深入的研究,见解也很全面。可惜这本书面世时我已出国,无缘再向这样的大家请教。
该书还有彭见明先生的序言和何立伟先生的插图,有时间慢慢来输入或上传。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为了永志不忘的纪念。
级别: 总版主
2楼  发表于: 2013-08-06  
原来青锋兄大作是由韩少功先生作序的。韩先生不愧思想大家和生命经验大家,一篇小小的序言包罗万象,入情入理,打动人心,显然是对梦有感而发,亦是对《黑狼笔记》一书颇有感触而发。
这段话可谓极为精致,所谓知识障是也。肉体是一座迷宫,理性和知识是另一座迷宫。
        “从江湖术士的传统释梦,到各种文学和心理学的现代释梦,我们的知识越来越接近各种心象的谜底,当然,同时也可能正越来越远离这样的谜底---那掠过心头的一轮海中明月,我们的文学能最终将其打捞出来吗?这是一个疑问。
    我们这些捞月者,无法最终捞到月亮,却能摸索到心智的美玉、坚石,还有色彩缤纷的彩贝。这至少是一种希望。”

级别: 论坛版主
1楼  发表于: 2013-08-06  
    很久以来,我对做梦也很有兴趣,甚至自己也做过一些梦后追记。而眼前这本《黑狼笔记》的作者,集三百余梦于一书,对梦的研究,当然比我要做得更加认真,更加深入,也更加富有成果。这本书是心理暗区的袒露,也是公共社会生活的折射和倒影;是现实世界的破碎,也是碎片在个人精神深处的重新熔炼和与重新链接。这样的记录与分析有什么意义吗?我不能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我读到它的时候会常常想起残雪的文学,卡夫卡的文学,而那些经典性的篇章已经拓展了我们对文学的定义。我也不能说它是一部心理科学作品--因为‘心理’是否能够‘科学’起来,在我看来不是没有问题的:离开了精密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这样一种纯属个人性的感受和表达,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学科的线索和素材?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一种可信而且有趣的读物,是一个人对自我求得深度认识的可贵尝试。当然,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任何深度认识都不可能抵达所谓纯粹和绝对的自我,包括我们的梦,也难免时代之别和族群之异,显示出诸多梦象与梦理的生成,可能都有前人和他人的文本渗透其中。而我们对梦的破译,更可能受制于我们既有的知识准备,特别是受制于本世纪以来从弗罗伊德开始的意识结构理论。在这一点上,我倒觉得这本书的释梦部分虽然益智,但有点过于‘弗洛伊德化’,个别地方甚至稍有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之嫌。我相信,由义生象,由象生义,在必理转换过程中都存在着无限可能和无限偶然,是一个多元和多向的开放空间,任何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勘定,即便有很多道理,也仍然会留下粗糙和局限。读者不妨把这些解释当成析梦的多种角度之一,当作多种有益的比照和参考之一。
    从江湖术士的传统释梦,到各种文学和心理学的现代释梦,我们的知识越来越接近各种心象的谜底,当然,同时也可能正越来越远离这样的谜底---那掠过心头的一轮海中明月,我们的文学能最终将其打捞出来吗?这是一个疑问。
    我们这些捞月者,无法最终捞到月亮,却能摸索到心智的美玉、坚石,还有色彩缤纷的彩贝。这至少是一种希望。

            1998-06-20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