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列表 元知网
主题 : 侵晓斋诗话之九
级别: 一年级
0楼  发表于: 2013-05-10  

侵晓斋诗话之九

       152、近泪无干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若夫今人为此句,必遇嗤笑,然老杜为之,此《别房太尉墓》便入《唐诗三百首》。实上句夸张不佳,下句前后无着。夫夸张之致者,主为义役,次兼有弘美,或奇妙,或幽趣,如无兼顾则枯槁如商贾。曰沾裳,曰青衫湿,曰泉涌,曰泪飞,曰成河,等皆兼具,独老杜用者,只为诗义役使而已。刘辰翁谓二句“钟情苦语,着‘低’、‘近’二字,唯孟东野有之。”苦则苦矣,若“郊寒”之苦语,岂属老杜之常语?方回谓“近泪”句“尤佳”,不知佳在何处?



      153、隐字与歇后

    乐天《文苑诗格·束丽常格》:“为诗有当面叙事,内隐一字,古语皆有此体。《古诗》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此云不可以履霜也,隐一‘不’字也。”明徐光启《毛诗六帖讲义》卷一称为“隐字体”。汉乐府《饮马长城窟》:“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知”字后均隐“不”字,即此联句本意“枯桑不知天风,海水不知天寒”。老杜《对雪》:“金错囊垂罄,银壶酒易赊”,其“酒易赊”显然为“酒不易赊”隐去“不”字,自古酒不赊也。

    末字之隐,又称“歇后”,因与俚俗歇后语殆同致。《石林诗话》卷二首则:“(唐)彦谦《题汉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著题,然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则三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苏子瞻诗有:‘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亦与此同病。‘六钧’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此理甚易知也。”

    《四溟诗话》卷一:“吴筠曰:‘才胜商山四,文高竹林七。’骆宾王曰:‘冰泮有衔芦。’卢照邻曰:‘幽谷有绵蛮。’陈子昂曰:‘衔杯且对刘。’高适曰:‘归来洛阳无负郭。’李颀曰:‘由来轻七尺。’唐彦谦曰:‘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此皆歇后,何郑五之多邪?”按,四溟引吴筠诗两句之尾,前隐“皓”字,后隐“贤”字;骆宾王句,用典故于左思《蜀都赋》:“晨凫旦至,候雁衔芦。木落南翔,冰泮北徂。”隐“雁”字;卢照邻句,则用《诗·小雅·鱼藻之什》:“绵蛮黄鸟”,隐去“黄鸟”;陈子昂诗为《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句中用“刘”不为隐字;高适句,用《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负郭”为“负郭之田”,隐去“田”,此则四溟言之有理,同一书,《陈丞相世家》又有“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负郭即近城郭,不曰“田”,猜《史记》何篇?李颀句显隐去“身”。“郑五”云云,乃见《旧唐书·郑綮传》:“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初去庐江 ,与郡人别云:‘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滑稽皆此类也。”《新唐书·郑綮传》:“綮 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世共号‘郑五歇后体’。”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格局》:“上半部之末齣……宜作郑五歇后,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陈多注:“郑五歇后,意犹‘歇后语’。”《全唐诗》仅存郑綮两三首(有疑为错冠名者)及上残句,然非可谓不详其“体”,叶梦得去唐不远,《石林》之例可以类推。綮一度辅政,有“歇后宰相”之称。方以智《通雅·释诂》则举陶潜“再喜见友于”句谓歇后,误也,《书·君陈》:“孝乎为孝,友于兄弟”,以“友于”代指兄弟早有先例,《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不忍遏绝。”有故,陶潜可据而非自为歇后。

    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部第二十八》:“一士家贫,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前隐“水”、后隐“酒”,与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唯有,破除万事无过”,皆隐去“酒”,以及无名氏《拙字诗》:“当初只为将勤补,到底翻为弄巧成”,隐去两“拙”字,凡此种,为地道“隐末字”,与上述用典故节略、代指者,尚不类。而真正用俚俗“歇后语”于诗词中者,迄未为见,盖俗可靠雅,而雅不沾俗。不才近作七律《凳与壶》首句“观戏亦云偕匹俦”,用歇后语“矮子看戏——人云亦云”义,得无“语俳谐,落调”乎?



      154、明、清曲之衰荣

    词,明不振,清中兴;曲,则明继元曲之盛,甚至数量过之,清则衰飒。此为元人虞集首发、明胡应麟与王思任更有李贽进益、清顾炎武补善、焦循集大成,而王国维氏犹复陈言之“一代有一代之文体”,参差之正反例也。明、清于曲,其象有如下特征:

    其一、明有专门,或主为,或誉为散曲之大家者,如明初贵族朱有炖(《诚斋乐府》);弘治、正德间北方王九思(《碧山乐府》)、康海(《沜东乐府》),二人亦属诗之前七子,南方则有王盘(《王西楼乐府》)、陈铎(《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等,诗、词、画亦佳)等;嘉靖后则金銮(《萧爽斋乐府》)、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梁辰鱼(《江东白苎》)、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集中亦有词一卷)等,尤以冯氏为盛。而清,萧然无可以称“家”者,曲作稍可称道者,若徐石麒、尤侗、沈谦、朱彝尊、金农、厉鹗、黄图珌、孔广林、吴锡麒、凌廷堪、王景文、赵庆熺、许光治、袁龙等,无一不是“玩票”者,各诗词声誉远胜其曲,甚而其中少半数为经、史学家。

    其二、明曲盛在中、后期,而清曲未衰极在初期。明初唯朱元璋孙子“周宪王”朱有炖,字诚斋,熟北曲,犹有金元风调,但开杂剧“南曲”化,存世作品冠中国之最,然内涵略单调。弘、正间始繁盛,而嘉靖至鼎盛,北曲之爽逸豪迈,南曲之清丽婉转纷呈,又有融会。清曲成就但在初期,已为在论。若沈自晋、毛莹、徐石麒、沈永隆、、宋存标、黄周星等,皆明诸生或仕流,而入清不仕之持节者。故如此,清曲之存续,亦为明之余绪也。

    其三、明词、曲混杂,清则泾渭而暗移。混杂者,若明陈霆《渚山堂词话》本专论词,但涉人,每改口“词曲”如何,盖各《集》中亦杂有。而诸多“曲论”又往往用“词、词人、填词”曰纯曲事,盖词曲作者亦多浑然者,词之曲化、曲之词化并盛行。乃有曲尤其小令,精致于元之俚俗过重者显矣。入清则功利化,词且上不能博仕取,下不能图高名,曲益为卑下之体,为末流,故诗词可混谈,而词曲绝无杂说。然而另一面,词之曲化,清反其道而行,曲之词化,却比明尤其逾甚,朱彝尊、尤侗、厉鹗等词家,一味崇雅,致过犹不及,失元明真味,而成词人之曲,雕琢之砧石,上位不能,下流不赏。

    究其中缘始,有由然自上述者,粗归以下:

    一则明前期“台阁体”未累及于曲,反促成之。皇上使文人雅颂之,营造国之声。里俗如何办?要“好个朱八哥弄的太平盛世人人肚儿圆”者?故反使暗厌台阁体文人,转为曲。清则剃发、钳口于全民,又装点太平,“双百”鼓噪诗词,曲陡跌而渐衰,皆自然。

    一则明时词乐已失,曲则薪火正传。人前形近者,一为徒诗,一为入乐诗,易择者不显乎?曲之词化不为佳择?词之曲化不为某种营欲?清则两皆失(尤中后),人前一雅一俗,其择亦岂难见乎?

    一则词、曲混杂,使削平补齐,坠高升低,是故明词衰暗,然而曲盛。清则相反。

    一则戏曲发展影响。晚明、清初,传奇渐替代杂剧于舞台之上,昆腔等地方戏曲渐兴盛。时人谓“南词出而曲亡矣”,南词正指昆腔。地方戏改曲牌联套体之乐式,亦改按套曲分出之局限,依剧情排场次结构,悦人胜于昔。“四大徽班”进京于乾隆间,遂京剧之势极盛。清之曲艺亦隆起,其中八角鼓象征满族八旗。凡此,有清之曲衰必矣。




       155、南社

    南社既非政治团体,又非纯文学组织;既无地域之缘,又无熟识交谊之系;既非纲领明确,又无甚志趣之同;既不紧密,又交错于他者;既非巨子起而振臂,又非他子应呼而聚;既无功烈故事于其中,又无风节于始终。故谓其为巨型怪胎可也。

    非政治者,其成立于1909年,无论发起人之志,或初立之“社例”、“启”,抑或其初之行践,唯“民族主义”,而此旨岂南社初十九子及两年间入者所独有,或特出?当时“排满复汉”之舆论,遍及于汉知识界。1893年兴中会即有“驱除鞑虏,恢复华夏”,1895孙中山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更早之梁启超,晚至事后清算之周氏兄弟等,文人学者等大力挖掘明末遗民遗文、遗诗,甚至宋末者,使禁湮几百年后重见天日,以彰满清之血腥残暴,激发民族情绪。骚客始张扬拜谒明末清初英豪之墓、故地,哀吟痛赋民族先志士,词章盛传。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汪精卫等慷慨陈词、大呼小吁,一时“排满”之情高涨,士子莫不抚辫自问,华夷之属。乃有1911年辛亥之复。南社不过顺势之微乎一段者,其既非开首,又非中坚,亦非绝后。或谓其“为辛亥革命做重要舆论准备”,其成立不足两年满清即瓦解,且其1910年才第一次活动,是年底之前,“雅集”一塌糊涂,声名无闻,至1911年初才改善,不说“秀才造反,十年准备”,只其不足十月数集诗之力,于舆论鼓吹,能“重要”至于何地?其成立之勇,虽陈去病等尝遭通缉而躲避,然晚清纲纪松弛已无惊险,其时,经庚子事变,清廷已迫行新政,党禁已实无,各地社、团、盟、会如雨后春笋,南社不过末班而已。“排满复汉”初造为政治,至已激发为共识之1909年,已不成其为“政治纲领”。南社既执“排满复汉”之纲,则辛亥后,已无存在之必要,然而至1923年,满清之灰烬已冷,柳亚子《新南社成立布告》犹云:“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志”,足见其为“社”宗旨、纲领之虚无。至于后反袁、反复辟,既非其预者,更非其独力为者,不过全民讨袁之顺势者而已。而所谓民主,不见其纲领,虽发起者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亦皆同盟会成员,高尝留日,接受西风更多,但以“民主”思想强入其旨,是为笑话,后者暮年满怀封建意识,无一民主言辞,不可见乎?


    非纯文学者,一则自成立之始,发起人即争论,后崇尚、观点从无共通,与明末几社、复社志趣相投者,毫无相似,其“几复风流”之宣示空浮始终。几社、复社能存几十年,而南社数年之实寿,所异者,正在文学趣旨凝聚力之有无。再则其社员庞杂,诗人、作家、学者、画家、高官、名流,无所不有。入社无门槛,入即可参加“雅集”,集则有作,作则汇编,编而不筛,悉数出版,《南社丛刻》二十二集,杂而不一,风旨何殊,社其不社也。或谓其文学之旨,至少有抗击“同光体”者,然主以意气,非以同志,更无革命通旨,陈去病欲南社“师天下”之志,无非以其网尽诗坛后起大佬之然,而非流派之破旧。陈、高、柳三氏尚盛唐之雄阔、明末清初之哀壮,非南社整体之音,初起即有唐宋之争,社中亦有同光体身份者,瓜葛影响者更多。

    地域之杂,倒非关键,后入有北士,遍及二十几省,但其中竟有朝鲜国人者,足见其“复汉”宗旨之虚。无巨子初起者,柳是时二十几岁,陈虽可称其长辈,但连高在内,三子发起时皆无名之辈。

    南社究其实质,乃卑微之起,拉名人、勤于出版而造势,名人遂愈出名,无名者入则得名,社愈盛,如此互益往复、良性循环,以致盛时两千余人,当时同光体以下一代诗人,囊括殆尽,沾诗之学者名流,亦少漏网。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无异于“辛亥前后中国诗坛点将录”。其社天下,与今党外实无党颇类。如此盛况,空前绝后,世界亦无。其所以成者,功在柳亚子一人。柳为争名好胜者,又深谙文人成名之道。主要发起人中,唯其有暇、有财,爰在前二期雅集编辑失败后,主持编辑出版,渐揽权,精心组织,细心编校,艰辛付出,使《丛刻》迅拔扬名,日益扩展。后几经使性、争锋,独揽权、名。其植南社之隆盛,又仗南社以成名,日后两党皆重之,非此缘何?微柳氏,《丛刻》出不满五,南社亦如他社,旋兴旋没;微南社,柳氏不过一介秀儒,无缘面圣,更何谈尊为高流之新藉。至1917年,卒因柳擅权霸道而招怨,以及诗宗唐、宋之争,不能为续,名存实亡,1923年解体。



      156、柳与毛

    二人1924年于广州有面识,时毛任国宣传代理部长,柳已名满天下。45年赴重庆谈判,暇隙统战,宴柳等,柳即席七律(或先已备):“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后向毛索诗,示《沁园春·雪》,立次韵和、发表。后又作《得毛主席书问佩宜无恙否,兼及国事,感赋二首》,又有《题毛主席之绘像》:“恩马堂堂斯列健,人间又见此头颅。龙翔凤翥君堪喜,骥附骖随我敢吁?岳峙渊停真磊落,天心民意要同符。双江会合巴渝地,听取欢虞万众呼。”骥附云云,真以统战为战统,最可笑者,有《毛主席书来,有“尊诗慨当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云,赋赠》:“瑜亮同时君与我,几时煮酒论英雄?陆游陈亮宁卑视?卡尔中山愿略同。已见人民昌陕北,何当子弟起江东。冠裳玉帛葵丘会,骥尾追随倘许从。”

    49年迟到一步,政协、民革位列稍后,怒,争胜之心,用世之志,老而愈烈,尝有诗句:“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千秋历史定称翁。”焉能不怒?遂请假一月,作《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宣。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以退偃要挟,毛请其移居颐和园修养。柳仍怨怒无从泄,副连级侍从恭敬请示食谱,竟刁难,而后劈脸一掌。周相闻,携一桌酒席至,举杯即,云:“先生,打人,人民队伍不许,不周处请谅。余有事,邓颖超陪席。”言罢转身而去。随后,收毛和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柳又奉和二首,中有“徜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此所谓毛日后言:他向我要颐和园,那是人民的,我无权云云,文革中,发表毛诗与此言,而不见柳句,人尝疑之。柳终感激于恩宠,欲“于毛公有所献替”,谏书:设立国史馆,修撰明史、中华民国史,安顿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留守人员,不准。又自荐任江苏省政府顾问,亦未准。柳情绪波动,又赋诗云:“旭日中天防食昃,忠言逆耳费思量”,“英雄惯作欺人语,未必牢骚便断肠。”柳殁于58年,末七年事少闻,尤不详57年前后。



       157、柳毛词唱和

    1950年国庆怀仁堂观戏,柳、毛唱和《浣溪纱》,人皆知。未足一月,又观戏,且连两日(可比雠故宫畅音阁)。柳氏又填《浣溪沙》: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倩予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毛复和之:“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柳上阕末“金圆”,毛次韵却以“元”,此非次韵,若平水,“圆”在“先”部。何也?柳氏“金圆”不通,“圆”为货币单位繁体,亦指圆形币,有“银圆”、“铜圆”,而向无“金圆”者,“金圆宝”不可简称“金圆”,“圆宝”为固定词。元,自古为货币单位“圆”之异体字。柳氏意者,指“美元”、“美金”,自有其概念始,中国亦新称为“金元”(繁体)。故古、今皆无“金圆”一词,柳氏该用“金元”,约毛氏知其误,而暗矫之。



       158、托古

    托古为上古游戏通则,否则难有三皇五帝之至德。孔子“托古复礼”,王莽“托古改制”,两汉托古出典籍,后者目的性之强不及前二,然致使古、今文之争旷世不能绝,尤为祸阶。继者虽再无显,然“石人一只眼,黄河天下反”,吐符降神,犹自古来。至清末,此风忽然又盛,康有为见自东瀛,陆续回传久佚于中土之籍册,遂不加任何说明,而声称亲见古本《论语》等如何如何,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使其“维新变法”乃溯源有据,孔圣“微言大义”早已训世,而久湮,幸至康圣人新掘。梁启超得技于师,亦“开发”出石达开遗诗《扬鞭慷慨》: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只觉苍天方聩聩,莫凭赤手拯元元。
               三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成人亦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伪造石达开遗诗,为石乃汉人反清之壮烈者,反满复汉、为种流血之先驱。1906年,“南社”发起人之高旭,更以“热血横飞恨满腔”,一夜之内,伪造出石达开遗诗二十首,首首逼真,悲怀激越,直荡人心,在序中自称得之于某某,刊出后一石千浪,群情感奋。然清亡不久,柳亚子重刊时申明梁、高诗之由来,“撰翼王诗赝鼎,供激发民气之用”,而无人喊“打假”责之。然而,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夷待访录》等被满清禁毁、新掘自东瀛诸纪文,当时曾让汉人读而流泪沸血,于推翻满清鞑虏厥功至伟者,至今“被”存疑。若当代汉奸狗奴、不齿于人类者,阎崇年伪“大师”,自诬列祖列宗,公然功赞双手沾满汉人鲜血之清帝,若康熙大帝功烈如何,乾隆大帝伟绩若干,其遭扬州汉人掴掌,是世知耻之心犹未泯,而CCTV绝类于WC者也。而见“今天论坛”之“诗人”之“诗”中,坦然称“乾隆爷”,余驳斥,更有骂犹难醒之无知无畏辈为“哥”挺胸强辩,世之靡风若何矣。



       159、诗句成谶

    清诗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之十:“诗句限年,往往成谶。袁大令枚丁酉元日诗:‘不贺宾朋先自贺,堂前九十四龄亲。’然太夫人即于是年弃养。朱学士岁朝作诗,有‘五十三年律渐工’句,果于是年下世。乾隆中,皇五子亦最工诗,于谢世之前,赋《元日》诗云:‘三十九年蒙豢养。’亦不久奄忽。三诗并出无心,又并作于元日,并成诗谶,可云异矣。”信乎?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确作于1963年1月初,先已“万岁”遍呼,作罢,遂尔朝祸夕殃。诗言志,观者以谶语视验,又不必非元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看万山红遍”,“一截还东国”等,皆志也,皆可做诗谶观之。《南史·贼臣传·侯景》:“初,简文《寒夕诗》云:‘雪花无有蔕,冰镜不安台。’又《咏月》云:‘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后人以为诗讖,谓无蔕者,是无帝。”心机者,亦可凭观。明陶宗仪《辍耕录·诗谶》:“‘潮逢谷水难兴浪,月到云间便不明。’松江古有此语。谷水,云间,皆松江别名也。近代来作官者,始则赫然有声,终则阘茸贪滥,始终廉洁者鲜,两句竟成诗谶。”今亦必为类似谶符之应。宋太祖赵匡胤《日出》“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实为轮替之谶。



       160、翁方纲虚字入诗

    翁方纲以学为诗、以文为诗,已入极端。前者其诗泰半为带韵之学术论文,昔人谓“有文而无情”,钱钟书更讥其诗不诗,学不学。另半,亦情寡味薄;后者,其以虚词入于诗者,不特古体,近体律绝亦如此:七绝《元旦》:“向晨已觉岁华增,献瑞还于暖岁征。腊雪早占年有获,晓云都傍日之升。”七绝《未谷得醉乡侯旧铜印……》之一:“竹君仲则俱黄土,日月堂堂逝酒浆。此印聊供诗料耳,侯乎勿以醉为乡。”五律《仲春二日经筵恭纪》:“论政民之利,陈谟帝曰钦。惠而因益善,成以省弥森。都自躬亲践,宁于章句寻?……”其他五、七律中对仗联之句,如“渺矣雅才稽传书,慎之经诂订朱陈。”“以楝名亭矣,于檰意寓之。”“至乐不关身以外,居安此即道之门。”“师用倍千源则一,渊名有九此其三。”“日者梦魂犹侍侧,天乎想象不分明。”“凭谁散发骑鲸认,真个生天作佛乎?”“何不写真随太乙,俄焉飞佩下蓬莱。”“(菊花)冒雨客来开未晚,凌霜诗得气之先。”“卬否从之追步捷,视其后者听鞭声。”“迦叶问花宾对主,醍醐与酒异耶同?”“固应拈即是,岂曰仅名如?”“七旬以长差肩近,第五之名接唱馀。”其中近半并非“虚对虚”,而为“虚实对”,其学人严谨之风,足可疑矣。钱钟书《谈艺录》中多处大段痛砭之,不仅讥其“兼酸与腐”,连他人(钱载)诗中“以文为诗,尽厥能事”,亦归罪为其与翁方纲“交好日深,习而渐化”。翁又以书法名,然晚其一代之书家包世臣谓其“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艺舟双楫》)。然而平心而论,翁之《石洲诗话》八卷尚略周到、客观,未强贩兜售其肌理说,亦未意气以己诗观视其他。



       161、清诗流派但取其两字可也

    王士祯“神韵”号称标举盛唐、兼取唐宋,实质其《唐贤三昧集》偏倚王、孟清雅淡远、蕴藉不尽一种,而于雄浑豪放、沉郁悲壮类失之于少顾。其诗,主为绝句,一生趋求王孟风韵,愈晚年愈偏,其末流更伦为空疏虚泛。其影响之烈,以至于后论诗凡及“神韵”,已失此词原义,而为王氏再定义者;沈德潜“格调”更不顾原义,不顾明前七子说及之义,高举“格调”一词而另说一套:以格调标签,以襟抱开腔、学识导入,而大谈诗教,谈温柔敦化。好在其影响较弱,未致后世谈及诗词格调即入其彀;翁方纲“肌理”亦如沈,不顾此词原义,其只借“肌理”字面之“理”,而套其“义理”、“文理”,如此而已。袁枚“性灵”才名副其实。故今之学诗者,就几流派,不必入其中,讨其论之全,只消各取其名二字之本义者:作诗须有神韵,讲格调,细入肌理,而主性灵。实于古,每要在各识其弊,各取其长,苟能前者,适时免疫,如兼后者,则无异自制十全大补丸也。



       162、格调

    清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开篇卷一首则:“自来诗家,或主性灵,或矜才学,或讲格调,往往是丹非素。词则三者缺一不可。盖不曰赋、曰吟,而曰填,则格调最宜讲究。否则去上不分,平仄任意,可以娱俗目,不能欺识者。至性灵才学,设有所偏,非翦彩为花,绝无生气,即杨花满纸,有类瞽词。”其“诗家”者,显然指袁、翁、沈各说,而其“性灵”“才学”按袁、翁之义,“格调”却又只以狭义“格律、词调”论。其次则亦云:“格调之舛,明词为甚,国初诸家,亦尚不免,盖奉程张二家啸馀图谱为式。”仍同上。其听闻沈德潜论说之名而不详其实?绝无可能。该《词话》自序识在“同治八年”,沈德潜乾嘉时人,其格调说流布近百年而学人不知其详,其中又有敢作《词话》二十卷者,更以为“诗家”“讲格调”者,不过谈“平仄”而已,皆匪夷所思。是故,唯可解释为其不以沈说为是,而欲矫之,借“格调”多义,先提沈氏之说者,遂以别义论,故为之。沈氏格调说不得人心者若此。



      163、渔洋才薄?

    苏轼谓孟浩然“韵高才短”,大约以孟诗少鸿篇。王、孟风近,然而王维好五绝并佳称千古之外,亦多古体、歌行佳作,七言若18岁作《洛阳女儿行》、19岁作《桃源行》、21岁作《燕支行》,以及《老将行》,五言若几首应制,一皆宏肆博采,滔滔不绝。而孟浩然却只佳于五言短篇,其《集》“五古”一卷,多为八句者,最长一首二十六句、两首二十四句;“七古”一卷不过五首而已,最长十六句;“五排”一卷,多为五韵,五律添头微涓而已,最长一首十韵而已;“七律”不过四首。余皆五律、绝,确相形王维而见单薄。

    袁枚谓王士祯“一代正宗才力薄”,非门户之攻讦,王殁袁才5岁,非如与沈德潜、翁方纲之间并世相争也。钱钟书延袁意,《谈艺录》云:“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较袁犹深入鞭里,似略嫌刻薄。二氏所据,无非亦如东坡于襄阳者,王士祯亦绝少鸿篇钜制,多为五、七绝,《随园诗话》卷八讥为“盆景诗”。此实有不公,王渔洋存诗数千首,虽偏宕于一流,但一流之下亦堪称宏富涵潢,其自选《精华录》更千七百首而中无近似者,亦极少刻与古人“避熟”而不成者,无才情之富,岂能臻此?《随园诗话》卷三云“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适可隐略反证,渔洋之弊,不在才短矣。



       164、“四袁”实为真正诗界革命

    余尝以为,清诗诸流派,甚至明、清诗诸流派,更甚者,唐以下诸诗词流派,虽繁杂林立,各具名堂,但粗分,无非两大派而已:曰“性灵派”,曰“非性灵派”。缘性灵派以外各代各派,虽亦入主出奴,锋角峙立,甚相视如仇,然而或宗汉魏,或宗盛唐,或宗晚唐,或宗宋,或一祖三宗,或白体,或义山体,或宗山谷,总不出“尊古”二字,明七子明言“复古”,未明言者又何其多也。唯独晚明“三袁”公安派,诗反尊古,“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亦唯至清袁枚及其翼下之赵翼、张问陶“性灵派”,大反贵古贱今、尊此抑彼,力扬“诗本性情出”。

    再,性灵派以外者,或在“学人之诗”说下,细分若干类别,或在“诗人之诗”说下,无一稍弃或不重“学”,或在二者之间种种。严沧浪“诗有别才,非关学也”常被今人截引,以辩其不学而可有诗才,却不知严语下接“然不学无以为诗”。唯独袁枚,公然讥弹死学沾于诗,其翼下之吴雷,精辟论述学与诗之间,必然与不必然之辩证关系。

    又,性灵派以外者,千古尊孔之儒,概莫能外,诗论必由“经”导、“理”框,然而唯独晚明袁宏道,与“叛逆”儒道之李贽友善,为其悲歌。亦唯独清中叶袁枚,虽亦服膺孔子,却不盲信独尊,明末清初“独立之思考”之黄宗羲、徐渭等以情反理深合其心,谓诗“一经儒家说理,便有头巾气”,独识“经”与“诗”者,即哲与文,判然两事,不可交媾混杂,操为一团。使自古文史哲不分,乃至如《诗经》“六艺”体、法不分,逻辑混乱之暗昧中,忽有一明。宋以降,“存天理,灭人欲”杀人性无赦,独独诗才袁枚,无所忌惮,大抒七情六欲,八荤九素。虽遭卫道士抨击,但愈故以张扬于世,以身“亵渎”雅正,为播其说。

    陋哉梁启超氏,尚融入近代意识,却不知西方文学之胜者,亦不知国之传统诗长与短处。虽其诗学思想已反厚古薄今,《汗漫录》云:“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余平生最恶闻此言。”然而其《清代学术概论》却云:“乾隆全盛时,所谓袁(枚)、蒋(士铨)、赵(执信)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其高呼“诗界革命”,另尊黄遵宪、谭嗣同等,以所谓“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为口号。两“新”一“古”之外,语焉不详,根本未成理论体系,难怪人谓读尽黄遵宪,佳则佳矣,新亦新矣,唯不知其“革命”在何处。今不可反思,竟谁“臭腐不可向迩”?其贬袁,不过与曾国藩、朱庭珍、章学诚、李慈铭之流旧学家为伍,而枉为接西风之新进。今学者不亦皆拜《清代学术概论》为字字玑珠?

    惜哉钱钟书氏,云:“子才妆点山林,逢迎冠盖,其为人也,兼夸与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现、当代其余所有诗论,只会放古人屁,不会出自己气,于明诗流派,于清诗流派,千篇一律,辗转相因相抄:袁之长如何,然短又如何,卒流于某某之弊,复有某派振起云云。即钱仲联、马茂元等诸大家又如何?岂非复斯言?更遑论尚健在、犹育人、正大谈之辈。非但皆使“四袁”一脉相承之“两派”,俱与其前后他派并列、并论,且毫无现代文学思想结合入“性灵说”为谈,亦毫无挖掘其深意、独特、先锋、革命性种种,更无人论及其比西方近代诗学思想,虽隔海孤立自生,而并不延迟落伍云尔。稽古抚今,三百年后学者群,尚不及钱谦益一言之知矣,其《列朝诗集》云:“中郎之论出,天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涤荡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至于新诗,续西风而生,已行百年,谁不知不尊古、不尚摹拟、不干教化、不仗学成之理?谁不知须独抒性灵之诗魂所在?!然而新诗界诗人、理论家,恐未必又有多少人知晓先驱“四袁”其人其姓名。



       165、性灵派两大死敌

    清诗各流派,或以时间迁流衍化,如初、中、晚期各以为除弊开新者;或以地域聚分,如河朔派、岭南派、虞山派、娄东派、秀水派、浙派、高密派、常州派等;或轮回水转,如初、中、晚各有宗宋者,虽微不同;或起相替者,为矫正某派末流之偏弊;或并世,为立门户而立;或表相异,实兼容,床头打架床尾和。唯性灵派与格调派,肌理派与性灵派,两两势如水火,针尖麦芒,全反义之对偶。

    袁枚不反“神韵”,只不满“神韵派”之偏;其反感浙派之末流,一般而不激。其先最反者,并因其才标举“性灵”大旗者,沈德潜“格调说”;其后并为最反者,因袁标举性灵,才故立反对之翁方纲“肌理说”。沈长袁近60岁,却“大器晚成”,“范进中举”,与袁乡会、鸿博皆同年,诗学以外是好友;翁小袁17岁,进士晚14年。翁终生高爵,袁不足十年即致仕,屏居小仓山下随园50年。先有沈说及其风靡,次有袁起而斥贬对立,复有翁说,本不必成说,不过补益神韵、格调,而专用作击排、反动袁性灵。

    袁枚《随园诗话》与别著、诗中,极尽嘲讽挖苦、揭批痛贬二氏二说,而沈、翁二氏,不回一辞。沈氏不回敬,盖其迂腐谄媚丑态,被戳破点中,不能置一词;翁氏不回敬,却是装逼。其本非善茬,好骂战,对好友亦尝责骂,然视袁枚讥讽若无睹,袁嘲笑肌理派为“骨董开店”,以诗讥翁:“天涯有客太詅痴,误把钞书当作诗。钞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翁以己为雅正,而视袁为放僻野路,似乎不屑与辩,故连翁门下凌廷堪都不堪,起为师反唇回讥:“何苦矜张村曲子,翻云胜得九成箫。”翁却故做聋翁,实其亦心虚,自知己说空迂,而才远不及袁,不益自取其辱而已。



       166、王夫之“景语、情语”论

    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译》等述及“景语、情语”者,一以贯之,相辅成说。“情者阴阳之幾也,物者天地之产也。阴阳之幾动于心,天地之产应于外。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景虽无限,但自之子集为“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即所谓交集相融,而“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撑开说景者,必无景也。”即所谓空集。以另一角度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以例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程子谓见濂溪一月,坐春风中。非程子不能知濂溪如此,非陶令不能自知如此也。”又例以陶渊明《拟古六首》“日暮天无云”一联,谓“摘出作景语,自是佳胜。然此又非景语,雅人胸中胜概,天地山川无不自我而成其荣观。”与上同义。从主宾上划分,绝不是重要性之主次,故具体而微,“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暌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而生。”“真好景语,能化情为景也。”“景语中具可传情。”有“全不入情,字字皆情”者,“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谢太傅于《毛诗》取“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以此八字如一串珠,将大臣经营国事之心曲,写出次第,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一达情之妙。”因摘而不可能与上全无重者。又谓“景中有人,人中有景。”“全写人中之景,遂含灵气。”“所谓人中景,亦即含景中情在内。”就是“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之,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景语之合,以词相合者下,以意相次者较胜。即目即事,本自为类,正不必蝉连,而吟咏之下,自知一时一事。有于此者,斯天然之妙也。‘风急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矣。‘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洵为合符,而犹以有意连合见针线迹。如此云‘明灯曜闺中,清风凄已寒’,上下两景几于不续,而自然一时之中寓目同感,在天合气,在地合理,在人合情,不用意而物无不亲。呜呼至矣!”等等,较之《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言简意赅,实则以含糊遮掩悖谬,高明不知凡几。静安总欲于词学作哲学式抽绎语,而不肯下力详明,既短接西方哲学家逻辑周全之论述,又好用中国传统似是而未必之语录体,西焉未,中焉非,常生怪胎。

级别: 创始人
1楼  发表于: 2013-05-11  
166、王夫之“景语、情语”论

    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译》等述及“景语、情语”者,一以贯之,相辅成说。“情者阴阳之幾也,物者天地之产也。阴阳之幾动于心,天地之产应于外。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景虽无限,但自之子集为“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即所谓交集相融,而“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撑开说景者,必无景也。”即所谓空集。以另一角度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以例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程子谓见濂溪一月,坐春风中。非程子不能知濂溪如此,非陶令不能自知如此也。”又例以陶渊明《拟古六首》“日暮天无云”一联,谓“摘出作景语,自是佳胜。然此又非景语,雅人胸中胜概,天地山川无不自我而成其荣观。”与上同义。从主宾上划分,绝不是重要性之主次,故具体而微,“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暌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而生。”“真好景语,能化情为景也。”“景语中具可传情。”有“全不入情,字字皆情”者,“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谢太傅于《毛诗》取“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以此八字如一串珠,将大臣经营国事之心曲,写出次第,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一达情之妙。”因摘而不可能与上全无重者。又谓“景中有人,人中有景。”“全写人中之景,遂含灵气。”“所谓人中景,亦即含景中情在内。”就是“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之,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景语之合,以词相合者下,以意相次者较胜。即目即事,本自为类,正不必蝉连,而吟咏之下,自知一时一事。有于此者,斯天然之妙也。‘风急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矣。‘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洵为合符,而犹以有意连合见针线迹。如此云‘明灯曜闺中,清风凄已寒’,上下两景几于不续,而自然一时之中寓目同感,在天合气,在地合理,在人合情,不用意而物无不亲。呜呼至矣!”等等,较之《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言简意赅,实则以含糊遮掩悖谬,高明不知凡几。静安总欲于词学作哲学式抽绎语,而不肯下力详明,既短接西方哲学家逻辑周全之论述,又好用中国传统似是而未必之语录体,西焉未,中焉非,常生怪胎。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