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列表 元知网
主题 : 古人如何过中秋?唐代女性爱“拜月”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4-03-01  

古人如何过中秋?唐代女性爱“拜月”



倪方六


    虽然八月十五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




中秋节,是现代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之一。中国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节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此节俗与上古时期八月祈祀活动有直接关系,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祭地母和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庆典。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从《周礼·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说来看,“中秋”在中国古人心中已占有一定位置,但此时的“中秋”与现代的“中秋节”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节日。倒是当时的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已将八月十五列为法定节日,放假三天。

虽然八月十五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诗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刚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词》,进一步证明了拜月风俗对唐代女性的影响,连小女孩都知道——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唐代女性为何喜欢中秋拜月?这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来,中秋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

“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这一观念在唐代已被广泛认同,唐代女性爱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圆如洁月”,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风俗。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里有这样的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节日规则,应该是古代女性出于维护自己节日空间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事实上,这一规则并非“全国通行”,有的地区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时期的《固始县志》曾记载,当地“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1楼  发表于: 2014-03-01  
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朝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明朝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習俗

一、拜月:

拜月、祭土地為中秋的祭祀活動,古人以為月亮屬陰,為女性象徵,所以稱太陰祭,古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婦人拜月,祈求月神福祐全家團圓吉祥。至於祭土地神,則具有勸農的功能。

二、走月亮

走月亮—中秋夜晚,秋高氣爽,又明月當空,大家喜歡到郊外走走,散步賞月,盡興而歸,故俗稱「踏月」或「走月亮」。

三、偷瓜菜

偷瓜菜—又稱摸秋或偷秋,這是未婚男女在中秋夜玩的遊戲。在中秋月,趁著月色皎潔,到田野去偷摘別人家菜圃的瓜果蔬菜,看摘的多寡好壞,來測定偷瓜菜者的天資好、壞和健康、運氣如何。如果未婚少女偷得蔥或青菜,表示她們快找到如意郎君了。所以訝語:「偷得蔥,嫁好尪(丈夫);偷得菜,嫁好婿。」

四、吃月餅

月餅也叫「團圓餅」,中秋節吃月餅,有以圓圓的月餅來象徵團圓 之意,天上的月亮也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親人怎可不團圓共賀佳節呢?所以在外地謀生的人,總要趕回家過中秋節,吃團圓餅;如果有人未歸,也要把他的一份月餅留著,等他回來過年時吃。 月餅象徵團園,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 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相傳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有志之士皆思起義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一計策,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要人們於中秋節買月餅來吃以避禍。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後切開一看,裏面藏了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於是民眾紛紛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月餅因而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

五、吃柚子

柚子與「佑子」諧音,含有吉祥之意,中秋節前後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成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柚子以麻豆文旦最著名,因當地水土因素,品質在寶島柚產中獨占鼇頭,當中又以尖頂圓底、外皮皺薄者,是為正宗上品。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2楼  发表于: 2014-03-01  
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唐代长安


日期:2010年02月08日12:21 点击数:227


新华网西安10月2日电(记者冯国)  中秋节是在哪儿形成的?知名民俗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认为,盛唐是中秋节文化的摇篮,唐代长安即古城西安是中秋节的形成之地。
    韩养民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节庆文化研究。他说:“跟定型于汉代的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形成晚了五六百年。它源于古人在秋天进行的‘夕月’祭祀之礼,到唐朝时精英人士确立了赏月风尚,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唐长安便自然而然成了中秋节的形成之地。”
    一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譬如,节日确切的名称、准确的时间、群体性文化习俗、广大的地域等。这在中秋节与古都长安的关系上,都是具备的。
    根据文献资料,唐太宗贞观年间已明确出现了群体性文化习俗意义上的“中秋节”一词。《渊鉴类函》引《唐太宗记》内有“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表明贞观年间(627-649年)中秋节已有节日雏形,三公以下大臣近侍要向皇帝献礼,以示庆贺。
    韩养民说,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中秋节都要赏月的逸闻外,唐长安的文人墨客在中秋赏月已成风俗。《全唐诗》咏中秋的篇章中,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较为著名:“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欧阳詹甚至在《玩月诗·序》中谈起赏月的时间条件:冬天寒冷,不易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亮的光辉易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具备赏月的条件。
    赏月之外,中秋节吃月饼在唐长安也很时尚。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会,便叫御膳房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秋月饼的文字记录。
    韩养民说,徜徉于唐代中秋节中,你会发现它像溪流那样,向前一直到达热闹的宋朝。中秋节到来之时,商店张灯结彩,时令果品纷纷上市,亲朋好友相聚、设宴畅饮。节俗活动愈加丰富,更具有娱乐性和群体性,遂广泛传播于海内外。
    “如今,形成于古都西安的中秋节,经过千余年的文化凝练,早已成为经典节日,也是认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文化载体之一。”韩养民说。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一年级
3楼  发表于: 2014-03-06  
谢谢冲之分享!
级别: 创始人
4楼  发表于: 2014-03-09  
咏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徐定祥)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5楼  发表于: 2014-03-09  
中国历代咏菊诗集锦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真是琳琅满目,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才情多歧,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一、赞美菊花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
  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二、借花言志
  
  唐·李白《感遇》;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
  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李白生于盛唐,郁郁不得志,伤感之情,跃然于纸。
  
  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自耕自食,悠然自得之情,溢于诗外。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以"冲天"为主题,借菊咏志,表达了他敢于冲天摧毁封建王朝黑暗统治的豪情壮志。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宋·张孝样《鹧鸪天》: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
  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
  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宋·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她把"瘦"字人词,把她的离情与菊花体态交融在一起,抒发内心久别的情感。
  
  明·高启《晚香轩》:。
  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明·文征明《咏菊》: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
  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毛泽东《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沈钧儒《赏菊》: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
  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
  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
  
  臧克家《菊畔香》: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朱德《赏菊》: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三、画页题诗
  
  明·戴进《画菊》:
  黄花开满院前坡,醉杀西江计汝和。
  忽见钱塘著色画,不知秋色较谁多。
  
  清·刘大槐《题菊》:
  翠叶丹苞斗晚霞,眼明真见故园花。
  依稀白雁江天幕,得眼篱边箬帽斜。
  
  清·陈鹤年《题画菊》:
  离离丰骨傲霜寒,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
  
  董必武《菊花,题双清楼主画》:
  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
  生机随地茁,何用费篱樊。
  
  齐白石《紫菊》:
  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
  
  四、题新品种出现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陆龟蒙《亿白菊》: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宋·韩椅《和崔象之紫菊》:
  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
  嘉名自合开仙府,丽色何妨夺锦纱。
  
  五、题菊花用途
  
  唐·释皎然《九日与陆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宋·欧阳修《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陆游《晚菊》: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调黄。菊花如志士,
  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
  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
  米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6楼  发表于: 2014-03-09  
鸣皋山


  鸣皋镇南岳庙位于鸣皋村北衡桃山上南岳古刹始建于北魏,已有1400多年;始建于北宋的二程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色古香的大成殿、东西厢房、石碑及千年古柏相映成趣,蔚为壮观。这些景点以其历史久远,建筑奇特成为洛阳南线的一大旅游景点。
鸣皋村北衡桃山上南岳古刹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南岳庙会,香火鼎盛。奇的是,逢庙会必有雨,为此,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南岳爷是个嗜赌之徒,天上的玉帝惩罚他到天上去做苦力,后来经由南岳奶奶求情,允许南岳爷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探家一次,每次南岳爷回家,南岳奶奶都会把藏了一年的好吃的拿出来给南岳爷享用,到了后半夜,想到丈夫五更就要启程了,南岳奶奶便会止不住泪如雨下。南岳奶奶哭送南岳爷的传说,为南岳庙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南岳庙坐北朝南,殿阁雄伟,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殿内南岳大帝塑像庄重有神、栩栩如生。相传南岳庙建于北魏年间,孝文帝都洛,南巡至鸣皋,望着正南方鸣皋山主峰,想到北魏政权己有四岳(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尚缺南岳衡山,于是就尊鸣皋山为南岳衡山,建庙祭祀。唐代诗人祖咏《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薄》诗曰:“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把鸣皋山比做峨眉山。“洞庭浪”指南岳衡山,位于洞庭湖的南边,在南岳庙仿佛听到了洞庭湖的浪涛声。 庙内有灵签碑,据传立于唐时。碑上有签语数十条,分述吉、凶、祸、福、财、运、婚、嫁等。有求者可站 在数米外,用土块、粉笔等投向碑上签语处,查看投中之签语内容,据说很灵验。不论预测效果如何,但为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使求签者乐此不疲。


鸣皋乡位于伊川县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东临伊河,南连嵩县,北接平等乡,西北与高山乡毗邻,西与宜阳县的白杨乡接壤。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77.74平方公里。

  乡政府设鸣皋村。鸣皋村南隔伊河与九皋山相对,因《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而得名。1936年建鸣皋区,1941年改鸣皋乡,建国后为第二区(包括现平等、高山乡)。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从中分出宋店人民公社后,改称鸣皋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为鸣皋乡。1987年,全乡有37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251个村民小组,50803人。其中回族2户,8人。白族1人。藏族1人。

  该乡地势西高东低,伊河沿乡境东部流过,顺阳河自西向东,在元东村东北流入伊河。沿伊河与顺阳河的土地肥沃,生产条件优越。1949年,粮食亩产100多斤,1957年,上升到250斤。198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70568亩,年粮食播种面积87338亩,平均亩产增至410斤,总产3580.8万斤,名列全县第一。该乡以小麦为主,伊河滩地广种水稻,全乡共有稻田1743亩,年产量达100余万斤。元东村南姬家滩所产大米味香质柔,闻名遐迩。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7楼  发表于: 2014-03-09  
鸣皋山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

李颀

饮马伊水中,白云鸣皋上。
氛氲山绝顶,行子时一望。
照日龙虎姿,攒空冰雪状。
嵡嵸殊未已,崚嶒忽相向。
皎皎横绿林,霏霏澹青嶂。
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
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
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
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
惜哉清兴里,不见予所尚。


送岑徵君歸鳴臯山

李白

岑公相門子,雅望歸安石。
奕世皆夔龍,中臺竟三拆。
至人達機兆,高揖九州伯。
奈何天地間,而作隱淪客。
貴道能全真,潛輝臥幽鄰。
探元入窅默,觀化遊無垠。
光武有天下,嚴陵為故人。
雖登洛陽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謝明主,今稱偃蹇臣。
登高覽萬古,思與廣成鄰。
蹈海寧受賞,還山非問津。
西來一搖扇,共拂元規塵。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8楼  发表于: 2014-03-09  
九皋山


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距陆浑水库三公里,又名鸣皋山。 九皋自然景色恋人,引人入胜,诗人到此,无不赋诗抒储。磨代诗人祖咏观赏过“白云洞"之后赋诗一首《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薄》。


中文名:九皋山

别名:鸣皋山

位置:河南省嵩县东北




相关诗文

鹤鸣【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下维谷。

名山简介

九 皋 山

郑廷奎

九皋山,又名鸣皋山,位于嵩县北部,距陆浑水库三公里。山势雄伟,颠高入云,悬崖峭壁,山峦叠翠。站在山顶,睛日极目远眺,中岳嵩山、省城郑州、古都洛阳、龙门香山、嵩县、伊川、汝阳等地尽收眼底。在春暖花开时,山上山下百花争艳中,要数唐代女皇武则天带来的“映山红” (也叫杜鹃花),最引人注目。苍松翠柏,劈秀挺拔,美不胜收。九皋风光可与黄山媳美,九皋奇景与灵山类同。《诗经》中赞道:“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由此可知九皋山之优美壮观,早已闻名天下了。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山玩景,吟诗作赋。唐代诗仙李白在九皋山赋诗《鹤鸣九皋》曰:“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排空散浦泪,映日委霜毛。万里思廖廊,千山望郁陶。香风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凤侣攀何及,鸡群思忽劳。”九皋山顶宽阔平坦,有祖师庙一座,大殿为古代建筑,青砖琉璃瓦。巨木梁柱架,飞糖挑角,龙凤大脊,盘旋似飞舞,气势雄伟。庙前参天松袖,遮日成荫,观者至此,使人肃然起敬。殿申有祖师塑像,像前有一瓷盘,盘内卧一青龙和鸟龟。相传此庙建于秦代(无史查考)。唐代贞观年间,大将尉迟公,游九皋山捐资重修庙宇,树碑一方,上书“鹤鸣宝观”四个大宇。据庙碑记载,明代嘉靖、清代康熙年间均曾重修。唐时,东至汝阳的紫罗山,西至王莽寨山,南至崖口,北至洛阳的龙门均为九皋山之庙地(庙碑)。由此可知,九皋山搐宇之大,名胜流传之远。
.
点击加载更多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9楼  发表于: 2014-03-09  
五言律诗


荅王无功冬夜载酒乡馆(唐·崔善为)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显示自动注释


引用典故:任棠 悬榻 李强 惟桑 拥簪 


颁条忝贵郡,悬榻久相望。处士同杨郑,邦君谢李疆。

讵知方拥彗,逢子敬惟桑。明朝蓬户侧,会自谒任棠。



荅王无功九日(唐·崔善为)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显示自动注释


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

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王弘贪自醉,无复觅杨林。



九月九日(唐·崔善为)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显示自动注释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10楼  发表于: 2014-03-09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善历数。仕隋,为文林郎。尝领丁匠五百人,营仁寿宫。杨素为总监,来按实,善为持簿暗唱,五百人无一差失,素大惊。稍迁楼烦司户书佐,密劝高祖举义旗。兵起,署为大将军府司户


    
仁寿宫
参军,转尚书左丞。贞观中,历大理、司农二卿,出为秦州刺史。诗二首。唐朝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崔善为的祖父崔颙,后魏员外散骑侍郎。其父崔权会,齐丞相府参军事。崔善为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弱冠州举,授文林郎。属隋文帝营仁寿宫,崔善为领丁匠五百人。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巡至崔善为之所,索簿点人,崔善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无差失,素大惊。自是有四方疑狱,多使崔善为推按,无不妙尽其理。

仁寿中,稍迁楼烦郡司户书佐。高祖时为太守,甚礼遇之。善为以隋政倾颓,乃密劝进,高祖深纳之。义


    
隋唐
旗建,引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武德中,历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甚得誉。诸曹令史恶其聪察,因其身短而伛,嘲之曰:“崔子曲知钩,随例得封侯。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高祖闻之,劳勉之曰:“浇薄之人,丑正恶直。昔齐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纬愚暗,遂灭其家。朕虽不德,幸免斯事。”因购流言者,使加其罪。时傅仁均所撰《戊寅元历》,议者纷然,多有同异,李淳风又驳其短十有八条。高祖令善为考校二家得失,多有驳正。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11楼  发表于: 2014-03-09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年代:唐 作者: 王绩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12楼  发表于: 2014-03-19  
历代重阳诗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九月九日望蜀台

  苏颋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重九日宴江阴

  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九月九日
  
  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登山

  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九日五首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九日登玉山

  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登高

  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重阳日有作

  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日酬李观

  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李郢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重阳感怀

  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
  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
  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
  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丁巳重阳

  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旅中重阳

  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
  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浙上重阳

  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

  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重阳山居

  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山居

  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
  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四首

  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重阳阻雨

  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荆州作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阻雨

  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日至峡道

  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夜旅怀

  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

  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即事

  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重阳日寄韦舍人

  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重阳日示舍弟

  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旅中过重阳

  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九日登巴台

  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题涂溪

  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与友人登高

  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九月九日

  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谢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千秋岁

  李之仪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斗百花

  柳永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蝶恋花

  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踏莎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折桂令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采桑子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责任编辑: 止止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级别: 创始人
13楼  发表于: 2014-04-24  
杏园(杏園)



词语解释


1.杏树园。 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峤 《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

2.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唐 贾岛 《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神龙 已来, 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 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 杏园 料已题诗罢,望 长安 使人悲诧。”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杏园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黄河 渡口名。 唐 郭子仪 曾自此渡 河 讨 安庆绪 。今为 河南省 汲县 杏园镇 。 唐 杜甫 《垂老别》诗:“ 土门 壁甚坚, 杏园 度亦难。”《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自 杏园 济 河 ,围 卫州 。”
仰天曾大笑,低首更沉吟
描述
快速回复